北鸳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 第1147章 大唐西州

第1147章 大唐西州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1147章 大唐西州

西域,高昌城。

由于吐鲁番是天山陷落最深的盆地,热气不易散失,形成了巨大的热火炉,热的人受不了。

尤其是对从中原内地来的唐军们来说,这简直是煎熬。

有士兵把烙好的面饼贴在屋外石壁上,少顷烙熟。

而把鸡蛋用湿纸包裹,埋进沙窝里,半个多小时也烤熟了。

如此炎热,当地百姓也有避暑办法,晚上都睡在屋顶,那边干旱少雨屋顶也大多是平的,晚上睡屋顶就凉快的多,在屋里是热的没法睡的。

白天则尽量早上和傍晚去做事,中午最热的时候,大家要么进入地窖休息,这里家家都有地窖,里面还是比较阴凉的。

要么就在渠边树荫下休息,

如果离坎儿井近,那就享福了,坎儿井是西域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大体上由竖井、地下渠、地面渠和蓄水池组成,

大部份是穿行在地下,隔一段会开一个竖井,里面流淌的大部分是天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十分冰凉,坎儿井里就跟空调房一样凉快。

坎儿井旁也能凉快许多。

武怀玉也是有些热的受不了,白天就搬到了坎儿井下,

这里就跟大山溶洞一样清凉,清凉的渠水缓缓流淌,水里浸着西瓜、葡萄等瓜果,

“这高昌啊不应当叫西州,而是应当取名火州,就没见过这么热的地方,人都能烤熟。”

武怀玉老丈人樊兴一头汗水的下来,递给武怀玉一兜东西,

“埋沙子里烤熟的鸡蛋,还有石壁上烙的饼,娘的,真是长见识了,两刻钟不到,就都烤熟了。”

武怀玉笑,“水里冰着西瓜、葡萄,你自己捞。”

樊兴老家安陆,那地方在夏季也算热的,后世武汉还有火炉之称,但他这南方人都扛不住高昌的热。

“你在看什么呢?”樊兴捞起一个西瓜,啪的一掌拍下,西瓜就已经裂成两半,递给怀玉一半,他自己那半再一掰,一手一大块,左右开弓,冰凉的西瓜沁人心脾,樊兴舒服的直叫。

怀玉把手里的书给樊兴看了眼,

《高昌内藏奏得称价钱账》,这是高昌麹氏王朝统治下,对贵重金属、生丝、药材、香料等商品的交易税收记录,参与交易的商人主要是粟特昭武九姓胡商,少数是突厥人。

高昌是丝路重要节点,粟特胡商大老远把货物带到高昌,许多人并不会再继续东进,他们在高昌将货物买卖,再购入一些其它商品运回西方,

高昌就成为粟特胡商们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高昌国自然不会错过这资源,来我地盘做生意,当然得抽税。

高昌人收税很有意思,他们是称重估计,向交易双方都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称为称价钱,每半个月统治一下收取金额,税钱采用银钱结算。

这种仿波斯萨珊银钱,每枚重量跟唐开元差不多,但一枚能换三十二枚唐铜钱。

“看这個做什么?”樊兴大口吃着西瓜,瞧了两眼,就不感兴趣了。

“这是从高昌王宫拿来的钱帐,里面的记录很有价值的,”武怀玉笑着说道,“你看这个,每交易生丝十斤,交易双方需缴纳银钱一文。交易白银一斤,缴纳一文,交易黄金四两,缴纳一文。”

“从这些就可知,高昌的生丝、白银、黄金的价值比例。”

大体就是十斤生丝一斤白银,四两黄金。

黄金一两、白银四两。

而中原内地,黄金一两,大约是兑白银五两。

不过高昌帐上的斤,用的是魏晋时的斤,相当于隋唐的小斤,也就唐斤三分之一不到,约二百二十克,用一高昌斤纯银打造仿波斯银钱,每钱约重四克,能打造五十五文。

一斤银的交易税为一文,税率大概就是百分之一点八。

“高昌的这个称价钱税法,其实类似东晋时的输估、散估。”

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

东晋抽税比例是百分之四,高昌的税率大约是百分之二。

高昌国征税,以银钱结算,最小单位是半文,因此商品总值超过二十五文,征称重钱。

从这帐册中还能得出,高昌一两黄金,实际是兑换十二文,到十三文半左右,金银质量兑换就是一比四左右。

而在高昌,一斤生丝价格为五文银钱,值唐钱一百六。

在中原,一匹绢值钱二百左右,而一般两斤生丝可换一匹绢,则在高昌一匹绢当值钱三百二,中原一匹绢却值二百,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差价可图。

除了这份内藏收税帐本外,武怀玉这些天还看了许多高昌帐册。

从那些数字里面,就能窥到高昌底细。

比如说高昌征收田赋,是按两亩半交纳银钱两文计算,高昌国帐上一年田租是七万两千文银,那么高昌征税的田,不到七万亩。

而据《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显示,高昌的平均马价是三十七文银,折唐钱不过一千一百八十四文钱,这个马价真的挺便宜,这也与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