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鸳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亮剑之浴血抗战 > 第861章 关东军南下

第861章 关东军南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日本天皇在日本国内地位相当于刘姓皇帝从西汉传承至近代,期间虽然皇位的传承多有起落,但即使是幕府掌权时代也不敢改朝换代。

在日本民众眼中,日本天皇就是神圣的代表,但在日本权贵和财阀眼中,日本天皇是利益团体的代表,是撬杠整个国家的杠杆,是呼吁民众响应的口号,更应该是一个高高在上,不问世事的傀儡。

当意见相同时,整个国家机器高速运转,代价不过是底层的民众成为耗材,可当意见不同时,日本天皇的想法也就没那么重要。

近卫师团以参与国内平叛、护卫东京的的由头被召回日本,实际上是日本天皇自身感到威胁,试图用近卫师团加强自身保卫力量,然后大本营却在近卫师团返程途中下发了一封令其停靠在海州湾的命令。

如今日本矛盾的根源其实是皇道派与统制派之争,只不过两者都是日本军队内部的派系,核心观点是一致的,都要求对内进行军人独裁,对外进行侵略战争,但是组成人员来自的阶层不同。

皇道派大多出身社会底层,非陆军大学毕业的军官且多是中下层军官,在军队中升迁困难重重,主张“尊皇”,清君侧,要求日本天皇亲政,打倒权贵和大资本家,依靠武力从下而上进行改造。

统制派则大多出身与精英阶层,陆大毕业且多是中上层军官,主张对内维持现在政治体制不变,尤其要维持军部的统治地位,放弃暴力革命,自上而下推行改革。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阶级立场不同,皇道派喊出来的口号是天皇最大,但天皇需要支持军人,不听话的就杀光,统制派的口号则是普天之下,军部最大,就连天皇也要尊重军部,如有不听话的人就调离。

所以1935年,皇道派的一名年轻军官堂而皇之的走进统制派代表人物,时任军务局局长永田铁山的办公室,一刀将其钉在门板上。

1936年,在幕后一些人的推动之下,第一师团师团长奉命调往满洲,于是驻防于东京的第一师团中下层军官认为这是统制派在清除皇道派的势力,最终筹谋了一场兵变,开始去诛杀天皇身边的“坏人”。

然而,皇道派与统制派之争并不是日本军队的主流,真正的矛盾还是长州藩与萨摩藩,陆军与海军之争,所以在二二六兵变中,只有一名陆军高层丧命,其他死者皆是海军高层。

兵变的成功取决日本天皇的态度,但是裕仁天皇并不买账,其一这些参与兵变的官兵破坏了底线,其二,官兵虽然打出“尊皇”、清君侧的口号,但是却做了第二套方案,邀请裕仁天皇的亲弟弟前往东京。

最终海军舰队抵进东京湾,在陆海军的联合之下,参与兵变的官兵被镇压。

这其中有一人不得不提,岗村宁次出身与没落的武士家庭,初期是皇道派,后转投统制派,最终在二二六兵变中镇压官兵而得到晋升。

实际上,冈村宁次被视为皇道派官兵的逆袭的偶像,冈村宁次乘坐飞机经过八路军根据地失事之后,日本军队中的皇道派势力彻底衰落。

直到裕仁天皇感到自身统治受到威胁,这才想起皇道派,不过此时为时已晚,没有军部的允许,裕仁的命令出不了皇宫。

恰逢此时,日本南方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向大本营提出增兵建议,要求加派2个地面师团到缅甸,1个师团到马来亚,其他地区各有增兵,另外还迫切呼吁将缅甸的第15军扩编为方面军。

针对当前的形势,日本军部决心放弃先前以实现军事管制和占领区治安为重点的战略意图,转为主要着眼于击退盟军反攻的准备与作战上,将防御重点放在缅甸和主要的资源产地。

于是,军部下令成立缅甸方面军,下辖第15军,包括第18、33、55、56等四个师团以及即将增派的第15师团和31师团。

同时,关东军下属第一方面军司令官山下奉文率领第12、14、57、71四个师团,战车第3旅团以及相关配属直属部队南下入关,第12、71师团沿北宁铁路进抵北平,而后在平汉线两侧作战。

方面军司令部率领第14、57师团、战车第3旅团从津门沿着津浦线南下,在徐州与近卫师团汇合,目标是消灭蟠踞在陇海线两侧的八路军部队。

此前,关东军原本下辖14个步兵师团,3个坦克师团,1个坦克教导旅团,1个骑兵旅团,9个独立守备队以及若干直属队,共计约70万人。

由于日本国内起义军兴起,第1、9、24等三个师团被调回日本国内平叛,再加上此次调动的部队,前前后后减少了七个步兵师团和一个坦克旅团。

日本军部是以增援南方军的名义动员关东军士兵到太平洋地区作战,除了几个高级将领之外,下边的官兵基本蒙在鼓里。

在伪满洲国有不少随军家属,所以此消息很快就不胫而走,国民政府与我党潜伏在关外的情报人员先后得知此消息,只不过具体的兵力调动并不知情。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连锁反应,老蒋此时尚不知道驻缅日军不仅升格为方面军,并且加派了两个步兵师团,专门用来对付远征军。

因为美国人有意扶持共产党搞制衡的政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